无人作战力量发展历程与趋势研究
迟小斐、李波、张保山 空军工程大学
关键词:无人技术;有无人协同;认知作战;智能战争
中图分类号:E91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多场局部军事冲突表明,无人作战正发生重大变化[1],需引起学者高度重视。国内学者虽已对无人作战力量发展开展大量研究[2],但多局限于技术分析,其研究尚存一定的局限性。
一 、发展历程及特点
根据美《2017~2042年无人系统综合路线图》等战略规划[3],美对无人技术融入战争持稳健务实态度,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机械化战争阶段:延伸增能
典型特点是无人武器融入有人作战系统。此时,各型无人装备尚不具备自主执行任务的能力,其类似于传统机械化装备的智能化“升阶版”,难以取代传统作战样式,仍需将其融入有人系统中发挥作用。例如,美军在阿富汗部署的SMSS班组任务支援车和黑黄蜂侦查无人机,以及海上部署的斯巴达侦察兵无人水面舰艇均为较初级的无人作战协同武器,这些都属于无人武器和有人作战系统在武器层面的结合。
(二)信息化战争阶段:网络赋能
典型特点是有/无人作战力量协同。此时,有人系统仅作为任务的指挥分配节点,无人系统承担了控制节点和行动节点角色,初步具备自主能力。例如,美海军MQ-8B无人直升机项目,拟用于执行态势感知和瞄准支援任务的,以降低前线作战飞机生存威胁;美空军则使用XQ-58A“女武神”无人机执行“忠诚僚机”任务,用以配合F-35等先进战机实施穿透作战;此外,美国防国际研究计划局还计划为各军种作战飞机配备“小精灵”无人机,用以进行压制敌防空作战行动。
(三)智能化战争阶段:智慧生能
典型特点是无人作战系统自主协同。此时,智能无人作战自主协同系统将基本建成,实现了作战网络的去中心化、动态化和智能化的特点。该阶段虽尚未实现,但各国已深入开展相关规划研究。例如,美军在其《2017~2042年无人系统综合路线图》等技术文件中提出构建“战场态势实时共享,打击任务灵活分配、信息数据分布式处理”的无人动态杀伤网。
二、主要优势
无人作战力量更加适用高复杂、高危险、高强度、高烈度的战场环境,具有广阔的军事应用前景,其突出优点可归纳为“低”“群”“智”三个方面。
(一)“低”
“低”主要是指成本低、高度低、发现概率低。成本低是指无人作战平台在技术更倾向通用、成熟的技术,功能定位上更强调降低单体作战平台的复杂度,在设计生产上更注重标准化、模块化、商业化,极大的缩减了研发周期,压缩了研发成本;高度低是指各型无人机和地面无人作战平台在低空域作战条件中有着天然的优势,可以克服破解反恐和城市作战中人员伤亡大、战争成本高等瓶颈;发现概率低是指各型无人作战平台或采用低空、超低空飞行,或速度低于响应速度门限,或大量运用复合材料,或设计目标尺寸较小,导致其难以被敌方雷达捕捉,提高了其生存概率。
(二)“群”
“群”主要是指数量集群、功能集群和战法集群。不同于有人作战平台,无人作战平台设计思路是将复杂作战平台分解为大量物理分离、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分布式作战要素,通过无人作战自主协同系统将分布式作战要素进行网络化集成,使广域分布作战要素的组合实现与复杂作战平台等效的作战能力。同时,分布式作战要素扩大了战场维度,增大了感知范围,突破了单体算力限制,降低了装备研制费用,加速了装备研发周期,丰富了战法组合样式,非线性增加了对手指挥决策的难度,对隐藏真实作战意图,增强任务完成率,提高战场生存能力,保持非对称作战技术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智”
“智”是突出分布式作战、去中心化、自适应动态重组以及智能无人作战的特点。大量分布式作战要素在无人作战自主协同系统的统一调配下,广布分布到整个战场空间。各分布式作战要素按照作战任务自适应动态组网,构成自适应动态杀伤网的各个效能节点。全域的战场态势信息、分布式的数据处理能力、统一的作战指挥决策以及分布式作战行动执行将使系统涌现出“群智能”,快速整合战场态势信息,自主制定作战行动方案,适时下达打击决策,用“以快打慢”的方式破坏对手OODA环的形成。
三、发展趋势
无人作战已然由构想进入现实,其技术快速发展可能颠覆性改变既有战争模式,未来无人作战或将呈现出三大趋势。
(一)对抗形式“智能”化
从装备技术层面看,无人作战平台将呈现低成本、高技术以及高智能的态势。通过引入模块化、标准化、商业化设计思想,大幅压缩单体武器研制成本;广泛应用隐身涂层、微机电以及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不断提高单体武器科技含量;持续突破算力限制和优化行为逻辑,可以有效提升智能化程度。从作战行动层面看,无人作战自主协同系统将呈现高感知、高协同以及低人为参与的态势。统一声、光、电、磁等各形式信息处理标准,广泛整合各空间域、时间域和作战维度的战场态势;规范通信标准、软件接口和开放式任务框架,无障碍接入和剥离各无人作战平台;根据作战对象、目的、任务、环境、敌我态势和预设无人作战指挥系统,自主实施作战指令通联,战场态势整合,作战任务分配,实时毁伤评估以及指挥系统升级。
然而,无人作战本质依然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其非但没有将人从战争中解脱出来,反而以“无人”的形式加剧了“人”与“人”之间对抗的深度和烈度。无人技术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实验室”战场化,并且通过干扰和影响对方作战指挥人员的认知、情绪、意志等 “认知域”活动将逐步成为影响作战胜负的关键,传统战争中以军人 “体能”“技能”为主的对抗表现方式将逐步转换到敌我双方全体科技产业工作者及一线指挥战斗人员的“智能”“心能”对抗,进而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二)对抗空间“全域”化
有人作战平台由于受限于人的生理、心理等因素还无法真正实现陆、海、空、天、电等全域多维空间一体作战,存在诸多“无人区域”,如外太空、极地、深海等领域;然而,无人作战平台无需“人”参与,能够长时间部署在高复杂性、高危险性、高强度的恶劣战场环境中,执行各种作战和保障任务,且由于不需考虑人的因素,无人作战平台能够向更高、更快、更远和更小的方向发展,突破领空高度限制,打破传统疆域界限,突破现有动力、风阻、载重设计限制,增加无人作战平台的机动性和作战半径,模糊战争前后方界限,极致化尺寸设计,使纳米级“微创式打击”、情报窃取、敌首脑猎杀成为可能,极大地丰富了作战样式,颠覆了作战理念,拓宽了作战维度。
因此,无人作战或将突破现有有人作战空间的束缚,波及到陆、海、空、天、电等全维度,渗透到战场上的各个角落,加剧作战的强度和烈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天候、全维度、全领域作战。
(三)对抗节奏“快进”化
无人作战平台具备更高、更快、更远和更小的突出优势,弥补了有人作战平台无法延伸到全维度、全天候、全时空的不足,使情报收集包含陆、海、空、天、电等多个维度,使战场态势感知更加真实,无需考虑人员选拔、培训、训练等时间因素,能够短时间、高强度、持续性补充作战兵力,多维度对敌要害部位和关键节点实施精确探测和精准毁伤,其更高的机动性,更远的作战半径,能够大幅压缩战场时空界限,快速压制敌有生力量,摧毁敌武装平台,瓦解敌作战意志,持续性瘫痪敌作战体系,快速达成“毀点、断链、瘫体”的作战目的,逐步积累战术优势,持续扩大战略优势,最终实现作战任务的胜利。
因此,无人作战将打破现有传统作战的进程,极大加剧作战的强度和烈度,以低成本、非线性和不对称的方式,消耗敌防守力量,逐步建立局部优势,延长作战持续时间,淘汰传统作战进程中战役暂停和作战转换阶段,使“持续快速瘫体失能打击”成为未来无人作战的主要对决手段。
四、结语
随着未来无人技术智能化、自主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军事领域对分布式作战需求的愈加迫切,无人作战力量执行任务的领域将不断扩大,遂行多种作战任务的能力将不断提高。因此,在关注无人技术发展特点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无人技术在作战领域的应用,研究其潜在军事应用场景和关键技术难点,为装备体系建设和和战法应用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参 考 文 献
[1] 冯杨,蒋超,崔玉伟.俄乌冲突中无人机作战运用及启示[J].中国军转民,2022,(23):35-40.
[2] 陈士涛, 李大喜, 孙鹏. 美军智能无人机集群作战样式及影响分析[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21,16(11):1113-1118.
[3] 王京. 美军机器人战略白皮书概览[J].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10(02):20-25.
迟小斐、李波、张保山
空军工程大学